想成为体面的农民,你得先成为“新农民”!
刘贤源 2017-07-03 18:39:52 浏览:8 回复:0 点赞: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把“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在当代社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虽未改变,但如何使农业适应以大数据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如何建设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使农民成长成为工业4.0时代的新型农民,已成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任务。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人”的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的发展,在于未来培养出什么样的新型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基本特征
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基本素质
1、要有新观念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
2、要有新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要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那么,新型农民需要具备哪些本领呢?
新型农民应当具有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对于新型农民而言,要以宏观的视野重新界定市场、重新认识农产品,扩展农产品的销售半径,使农产品不再局限于短半径的人群需求,而是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物流将农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细化处理,根据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重新划定市场,生产出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的农产品。要对农业生产的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农产品满足的不单是需求层次的最底端——生存需求,而是充分赋予农产品美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新型农民应当适应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因为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标志,并且包含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在农业领域,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是智能农场、智能种植和智能物流。
智能农场:重点是研究智能化种植与养殖技术,以及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分析、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存储过程和销售过程,形成网络化分布式的农产品生产、储存、销售体系。
智能种植:主要涉及农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机配合从事农业生产。
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加速需求方快速获得服务匹配,进而使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链接。这对未来的新型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只有成功地驾驭智能农场、智能种植和智能物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农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型农民应当成熟运用工业4.0时代的商业模式,即以解决顾客问题为主。因为未来农业将不仅仅进行农产品的销售,而要通过提供售后服务和其他后续服务获取更多附加价值,这就是软性农业生产。这里带有“信息”功能的系统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新核心,这将意味着个性化需求、批量定制种植将成为潮流。
此外,新型农民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服务,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走“软性制造+个性化定制”道路。
新型农民要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因为,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未来新型农民要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在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的基础上使品种和质量契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对于农业,古人云:“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农民现代化,农业、农村才能现代化。只有培育适用工业4.0发展需求的未来新型农民,农业才能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占据发展的至高点。
农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新型农民身上的担子也很沉重,但是想发展农业,这条路必须新型农民来走,想成为体面的农民,你要先成为新农民!
点赞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