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在庄磨镇,有这么一位司法所长,他没豪言壮语,也没有英雄壮举,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可辖区的群众都认识他,路上见面总要停下脚步,说上几句感谢的话,唠几句家里的烦心事。他就是庄磨司法所所长杜玉国。
是什么让这个普通的司法干警在群众心中有这么好的人缘?“没什么,我就是帮他们解决了一点困难而已。”杜玉国淡淡地说。
忠于职守为民解忧
庄磨镇地处忻府区西南边陲,距忻府区中心60余里,所辖面积120平方公里,29个行政村,总人口12000余人,境内村落相距甚远,每天上下班行程近200里。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动摇杜玉国扎根群众、倾情大山的初衷。18年的大山情结让他深深体会到老区人民对法律的渴求,忠于职守、服务农村成了他践行人生、服务群众的人生坐标,在山林之地寒来暑往18个春秋。
在最基层的司法所岗位上接触着最真实的农民,在最朴实的群众中维护着最基层的稳定。不求名,不图利,只因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懈怠,不推诿,只因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不退缩,不后悔,只因心中时刻铭记着入党的誓言……
司法所长担负着全镇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民生等九项司法行政职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维稳优势,确保基层党委政府全身心地发展经济”是他担任庄磨司法所所长以来的坚定目标。十几年来,经他指导化解的矛盾近1280起,为当事人直接、间接挽回经济损失130余万元,不仅赢得了庄磨镇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更在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口碑。
庄磨镇大沟村小学生胡某,趁家长不在悄悄跑到砂厂水池边戏水,不慎落水身亡。事发后,胡某的家人痛不欲生,在与砂厂代表交涉无果后发生冲突,身披孝服围攻当地政府,要求政府主持处理。在这关键时刻,杜玉国及时赶赴现场,把胡某家人安抚至司法所,动情地宽慰道:“意外的发生是谁也无法预料的,我们也很难过,但事情已经发生,请一定要想开点,要冷静思考,理性解决,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为你们全力妥善解决。”在详细了解案情之后,他耐心讲解了事故处理的法律程序及方法,并给处在沉痛中的家属进行了适时的心理疏导。忙到中午两点多,他顾不上吃饭继续连轴转,联系和召集当事双方所在村委和企业负责人,及时开展案件分析协调短会。经过9个多小时的艰难调处,这起案件终于在司法所这几张小小的方桌平台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教育挽救失足人群
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所一项基础工作,也是维护辖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心工作,庄磨司法所自2010年接收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对矫正对象严格实行监督和管理,并对全镇犯罪服刑人群进行了年龄和性别上的数据统计分析,针对青少年人群比例较为集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矫正方案,截至目前已成功为十余名失足的未成年人顺利实现人生矫正和回归转化。他探索出的矫正经验和辛勤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矫正人员家属的一致认可。
解矫的一名石姓服刑人员,入矫时只有17岁,因为抢劫获缓刑两年。刚服刑时,其母亲情绪十分低落,不愿意谈及儿子的事情,杜玉国通过耐心沟通才得知:孩子从小是在父母争吵中度过的,母亲一直靠在路边卖雪糕挣钱养家,因此石某总是有一种反感和失落。在了解了石某的家庭情况后,杜玉国通过不断交流和心理疏导,苦口婆心地教育石某要看到母亲单身的不易和离家在外养育儿女的艰辛,并给他讲述了许多世间孝母的感人事例,渐渐地石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忻府区关工委牵头组织了由共青团、妇联、法检两院、司法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青少年帮教工作会,石某作为未成年矫正人员典型代表进行了发言。石某用稚嫩的颤音说道:“感谢日夜陪伴我,为我操劳的亲人,感谢时时帮助教育我成长的所长……”一个深深的鞠躬后,石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哽咽了,母亲也泣不成声,会场爆发出了响亮的掌声,在场的青少年人群纷纷低下头,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石某解矫后的第一个中秋,杜玉国收到了其发来的短信:“杜叔叔,您好!我在太原找到工作了,中秋节到了,祝您和家人平安快乐!”杜玉国真切看到了一名失足青年在司法所的努力帮助和教育下有了新的人生起点,这让他感到欣慰,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基层司法所长的光荣和责任……
争做普法排头兵
“依法治国,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开展工作”,不只是挂在基层司法所墙上的标语和口号,而是要因地制宜实实在在贯穿在为民办事的实际工作上,多年的基层工作让他深深懂得,要彰显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不仅要时刻关注和学习国家法律、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将法的声音传播给群众,只有群众了解了法律和政策,基层的工作才会减压释负,维护社区稳定才能真正迈向坚实。
李江